永利欢乐娱人城

耐人寻味的新疆地名

    全国各地的地名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,比如北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地名大多以三六九城确定方位来命名 ,如东单、西四 、南城子、德外等等。上海市地名则多以全国的城市来命名,天津市的地名包含了许多租界的含义。
    在叫法上各地差异也很大 ,比如北京的胡同上海则称里弄,这些大家已经比较熟悉。今天想要说的是新疆的地名 。
    仔细分析新疆的地名,更以其鲜明的民族、历史、文化等特色独树一帜 ,许多地名都折射着新疆历史的变迁和时事的变革,更加令人寻味。
    新疆地名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:民族性 、历史性 、时代性。无论哪种特点的地名,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名字的含义基本上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概括和描述,通俗生动。
    新疆地名是民族文化的保留 。众所周知 ,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,而且历史也很悠远 ,各个民族特色鲜明、风情浓郁,地名当然就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。
    新疆地名多是少数民族语言,很少用汉语的 。比如哈密就是维吾尔语“大门”的意思 ;哈萨克语地名如阿克苏 ,意为“白水”;乌恰县就是柯尔克孜语,意为“大山沟分岔口”。
    地球上海拔仅次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喀拉昆仑山脉的主峰——乔戈里峰 ,是塔吉克语,意为“高大雄伟的山峰”。察布查尔是锡伯语,意为“粮仓”……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。
    西域古代有三十六国,虽然大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,小的只有几千人,但他们也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,其名称总是或多或少体现着地域和民族的特色,有的名称延续至今 ,在这一点上南疆地区尤为明显,如焉耆 、于阗 、若羌、且末 、皮山、疏勒、莎车、温宿、尉犁等 ,还有被人们熟知的楼兰、龟兹等等。
新疆地名又是历史沧桑的反映。如果仔细算来 ,新疆地名中最多的还要数蒙古语,蒙古语地名遍及新疆各地,范围之广、影响之深,令人费解。
  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?除了部分蒙古族人长期居住在新疆这个原因以外 ,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元朝西征留下的历史现象。
    由于地理环境所致,当时的西域虽然国家很多,但很分散,国力相对薄弱,边界也大多依地理和自然环境而定。部落之间 、民族之间冲突不息、战争不止,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饱受战争之苦,许多民族颠沛流离 ,流离失所 。
    到了元代,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,开始大举西征,蒙古大军踏遍天山南北,当时许多无人居住的地方蒙古人都留下了名字 ,并流传下来。
    例如乌鲁木齐(红庙子)、乌拉泊(红色靶场)、巴里坤(老虎腿)、奎屯(寒冷) 、那拉提(有太阳的地方)、博尔塔拉(银灰色的草原) 、巴音郭勒(富饶的河流)、罗布泊(河流汇集的地方)、准噶尔(左手)、巴音布鲁克(泉源丰富)、塔克拉玛干(进去出不来)、博格达(神山)等等 。从众多的地名可以看出蒙古大军西征对新疆的影响 ,也充分反映了新疆的历史沧桑巨变。
    新疆地名还是发展变化的证明。大家知道,在新疆屯垦戍边自汉代有之 ,历朝历代都坚持这一政策 ,参加屯垦戍边的许多人留在了新疆 ,世代繁衍。在近代史上,更是有大量的内地人为了躲避灾害与战乱,纷纷迁入新疆谋生。
   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屯垦戍边事业,大批进疆部队投入屯垦戍边,并从内地招募大量妇女进入新疆,兵团战士们从此在这里成家立业,再加上支边等政策 ,使得人数剧增 。
    来新疆的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共同保卫边疆、建设边疆 ,使新疆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,于是 ,作为新疆发展变化的地名便应运而生。如托克逊:唐代在此设“天山县” ,维吾尔族人将“天山”读成“托克逊”,这里因此而得名 。
    由兵团建设的新城,大多以汉语命名。如五家渠,因解放前此地有五姓  :冯、杜、杨、常、谢,这五姓人家共用一条渠而得名 。
    石河子 ,因此地原是一条乱石滩而得名,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窗口和历史缩影 。北屯,因为是我国屯垦戍边的最北方,因此得名。
    有的新建城市则是人们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表达兵团人的愿望,如图木舒克是以维吾尔语的图木舒克山而得名。阿拉尔是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,就以维吾尔语意“绿色的岛”来命名 。
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标识 ,不管是民族地域流传,还是历史变迁形成,也不管是发展变化而定 ,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,当今的人们没有必要去评判优劣,更没有必要去主观修改。新疆的地名如此丰富多彩,这也是新疆迷人的原因之一。

 


【字体 : 】【打印文章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
XML地图